驚濤駭浪的另類解讀

閱讀時間 4 分鐘

文字 Helen Czerski

幾世紀以來,每當船員出海,都需要面對受無數驚濤駭浪襲擊的風險完成工作,回來後他們都會分享自己歷經,和那面對巨浪侵襲背後的各種故事;不過,隨著現代科學發展的快速,科學家透過觀察、檢驗這些碎浪(Breaking Waves)彼此在衝擊後所產生的白色泡沫,發現到這居然是維持地球氣候穩定的重要因子。

這些碎浪現象大多數都在遠離岸邊的汪洋中才得以看見,是經由風吹拂海面時所產生的現象,一但風速超過 20 英里 / 小時,這些浪就會變得非常龐大,相對也容易彼此撞擊,形成碎浪現象;或許作為一名船員、水手,眼前所見的只是再單純不過的海浪,不過,他們或許沒有發現這些碎浪,會短暫產生猶如膠囊般的物質。
受到衝擊後所產生的碎浪,會短暫形成約 1 毫米的小水柱,在太陽照射下,會呈現猶如綠松石般的色澤,而小水柱落海後,會形成數十億個微小氣泡,這些氣泡甚至可以維持數小時,一直到下次海浪衝擊的循環為止,而這些完全不起眼,貌似毫無作用的氣泡,卻在無形之間成為空氣與海水之間進行各式物理、化學反應的重要媒介。

透過這些氣泡,海洋可以完善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人類對地球所造成的環境衝擊,簡而言之,海面上只要有大風暴現象的發生,海洋就像是可以深呼吸一般,維繫大氣平衡。

當您在遠處眺望那被泡沫所覆蓋的海面時,其實也同時見證著海洋正在為大氣平衡貢獻著,這些泡沫破裂後,會釋放出含有鹽分、有機質、藻類或菌類的微小顆粒,這些顆粒會逐漸聚集為水氣,形成您我日常生活中所看見的白雲。

諸如這些驚濤駭浪,儘管對於船員、水手來說可能較無法預測、甚或會讓他們處在無法讓人安心的工作環境,但也不能否認碎浪現象確實在維繫大氣平衡與減低環境衝擊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一個小小氣泡看似無任何作用,但匯聚成數兆顆時,便足以影響整個地球!

撰文者 Helen Czerski 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機械工程系的物理學家及海洋學家,且為 BBC 英國廣播公司節目:日常科學 Science of Everyday Life (大氣與海洋科學)的主持人、講者與作家。
浪潮不僅擔任大氣的調節無形功臣,同時在不同溫度的浪汐交會之下,也孕育海底下生態世界。台灣地理位置為暖寒流交會處,擁有著豐富的海底景色和餽寶,運氣好的時候,漁民會在花蓮外海看到大翅鯨的破浪蹤跡; 南台灣的墾丁後壁湖也是珊瑚保育的重要基地。Land Rover 延續 Never Stop Discovering - 「探索,為世界解鎖」的精神,透過 Discovery Table 「探海計畫」,跟著 New Discovery Sport 前往台灣東部,破浪深潛海底,探索一口氣之間的令人敬畏的海洋。